产业新闻 首页 > 新闻动态 > 产业新闻
纳斯达克再融资:中概股的隐秘粮仓
美国资本市场的活水,正源源不断注入中概股的命脉,虽然有时水量浮动。
深夜的上海张江科技园,一家自动驾驶初创公司的财务总监刚结束越洋电话会议。他的笔记本屏幕上,纳斯达克实时行情闪烁着绿光——公司股价虽较发行价微跌8%,但他脸上毫无焦虑:“首日涨跌不重要,重要的是下季度的增发方案已经拿到了董事会批文。”
这一幕折射出当下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的新逻辑:上市不再是终点,而是持续融资的起点。
再融资狂潮,数字背后的资本逻辑
2024年美股再融资市场交出惊人答卷:全年完成891起再融资事件,总额高达1359亿美元,较2023年激增47.35%。其中纳斯达克独占713起,占比80%,成为当之无愧的融资主战场。
更值得玩味的是募资结构对比:纽交所和纳斯达克上市公司的再融资募资额,分别是其IPO规模的4.2倍和2.7倍。这种“倒金字塔”结构彻底颠覆了A股“一次IPO定终身”的传统认知。
效率差距更令人咋舌。A股再融资平均周期长达2年,而在纳斯达克,从董事会决议到资金到账最快只需14天。当国内企业还在为定增批文跑部门时,美股上市公司已经完成三轮输血。
政策破冰,双向奔赴的资本之路
制度藩篱的拆除始于2023年3月。中国证监会实施统一境外上市备案制,将“H股”、“大红筹”、“小红筹”等模式全部纳入规范化管理,备案流程大幅简化。
备案新规实施后,企业赴美上市热情飙升:2024年61家中资企业登陆美股,融资30.2亿美元,数量和金额较2023年分别增长85% 和224%。
大洋彼岸的纳斯达克同样伸出橄榄枝。尽管2025年4月实施了更严格的公众持股市值新规(要求完全依靠IPO新股满足最低市值标准),但其核心交易机制仍具包容性:①做市商制度确保流动性,平均每只中概股有11家做市商报价;②无锁定期限制使原始股东可灵活退出;③全球资金池中养老金、对冲基金等长期资本占比超60%。
活水长流,创新企业的资本输血样本
再融资便利性直接改写企业生存法则。细察2024年明星案例:
自动驾驶企业文远知行上市后迅速完成3.205亿美元定向增发,总融资额达4.405亿美元。小马智行获广汽等机构1.534亿美元定增认购,IPO总募资跃升至4.52亿美元。生物科技龙头百济神州上市后通过7轮增发累计融资超70亿美元。
“纳斯达克投资者更看重成长性而非短期盈利,”某投行负责人点破关键,“这种容忍亏损的文化,让创新企业能持续获得弹药。”
这种持续融资能力成为科技企业的生命线。理想汽车2020年上市后3年内完成4次增发,累计融资超30亿美元,支撑其从单一车型扩展到全产品线。
冷热之间,理性看待纳斯达克粮仓
盛宴之下亦有隐忧。2024年赴美中概股中,超三分之二股价处于破发状态。纳斯达克新规更要求企业完全依靠新股发行满足最低流通市值标准,变相提高融资门槛。
更大的挑战在于价值认同。部分中概股上市后被诟病为“美元套现工具”,如某在线药房IPO时主要股票售予“与公司高管有关系的人士”。
但优质企业依然获得资本追捧:极氪、小马智行、荣业食品等股价较发行价上涨13%-32%,印证市场对真实价值的甄别力。
硅谷风投教父彼得·蒂尔有句名言:“企业竞争的本质是现金流量的竞争。”当A股公司守着IPO募集的巨额资金精打细算时,纳斯达克的中概股正用再融资的活水浇灌创新。
上海那家自动驾驶公司会议室的白板上,财务总监画出一条陡峭的资本曲线——首募仅5000万美元,但后面跟着三个醒目的箭头:Q3增发、可转债、战略投资者配售。“两年内总融资必须突破3亿美元”,他在最后一个箭头旁重重画了星号。
资本市场真正的战场,从来不在IPO敲钟的那三十秒。